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傅义
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是属于组织结构的问题。*说过:“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组织结构的作用主要就是要运用概念或形象来体现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而“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所以一般文章,开头常是问题的提出或矛盾的发生,结尾就是问题的解决或矛盾的终结。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与文中各段同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基本的规律。当然,由于具体情况错综复杂,由于文章内容、题材和风格不同,开头结尾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人认为写文章开头难,结尾也难,这可能是因为只看到结构形式上的复杂多样,而没有掌握它的基本规律。也许是下笔之先,心中无底,只杂乱地堆积了一些印象或观念,提不出问题,找不到主要矛盾,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只觉得头绪万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勉强写下去也不知道应当怎样收场。这其实是整个作品的构思问题。只要从整体出发,酝酿成熟,问题弄清楚了,解决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也就会随着解决,至少是比较容易解决。
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必须统一在完整的结构之中,围绕着一个中心组织起来,以表现主题思想,不可脱离主题思想而游离于整体之外。但是它们在完成这个共同的人物之中,也各有独特的作用。
开头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是能够引人入胜,使人乐于读完全文。结尾主要是帮助读者明确题旨,加深认识,或者使人读了饶有余味,增强感受。过渡是承上启下的形式,要起纽带的作用。过渡要写得好,主要还须发掘它的上下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很自然地联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就来谈谈开头、结尾和过渡的几种常见的方式。
先谈开头。
1、 先做一些必要的交代,然后引入正文。
有的文章先是交代写作的动机或目的。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然后就写母亲的一生,抒发悼念之情。这种方式多用于纪念性和抒情性的文章。它的好处是可以引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也有的是先简叙所纪念的人的略历,然后论他的为人。如*的《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接着就论他的为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大凡因事立论的文章,如果这件事还不为一般人所熟知,就要先扼要叙述这件事,然后发挥议论。有的文章表现上较为特别,为了读者容易理解,先做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虽然这些交代和说明也有的是故意隐约其辞的。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开头都有这样的小序。
2、 开头总冒全局,揭示主题,表示作者的看法和态度。
有的说理文章首先是诠释题目,立下定义,或指明对象,提出论点。
这样的开头的好处是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基本精神。
3、 先总提一笔,提出题目、问题或主张。在开头不加解释和说明。如*的《青年运动的方向》:
今天是五四运动的二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延安的全体青年在这里开这个纪念大会,我就来讲一讲关于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的几个问题。
演讲、报告、论文多用这种形式。至于记述事物的文章,则往往先提所记事物,再顺次写下去。如陆定一同志的《老山界》: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瑤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老山界。
这种开头的好处,就是使人知道作者要说一个什么问题,写一件什么事情,先有个目的。
4、 直述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朔源,从头说起。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
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接着还叙了很多关于李有才的一般情况,才叙到故事本身。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使读者知道个原委,不感到突然。它适合于我国民族的传统和广大群众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另一种方式是截取。从生活中截取一个横断面。如茅盾的《春蚕》: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开始就使读者接触现实生活,把眼光和情感投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感到逼真。
5、 开头描写环境,创造气氛。如鲁迅的《药》: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样惨淡的景象,衬托了主人公华老栓的凄凉的命运。这是描写自然环境的。也有描写社会环境的。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写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的家庭环境: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二诸葛三仙姑是代表封建思想和习俗的旧式家庭的家长,小二黑和小芹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并对它作坚决斗争的,因而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新思想和新品质。
开头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写的很不少。
6、 讲故事发生的顺序颠倒过来,开头先叙结局。
如鲁迅的《祝福》,就是先叙祥林嫂之死才回转头来叙她的一生的,它使人先感受到悲剧的情调,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极大的同情。进而探究产生这种命运的原因和经过。
次谈结尾。
1、结尾对文章内容作个结论,使人概念明确,信念坚定。如*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政府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在散文特写中,结尾也常有些总结性的话,使读者对它所描述的生活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如冯至的《马铃薯甲虫和蜜桔》:
从飞机里投掷甲虫,从卡车里抛出蜜桔,在记者招待会上只是歪曲地提问题:这些代表着帝国主义者在现阶段的一贯作风。他们被局限的头脑再应也没有能力理解人民远大的目标和坦白的胸怀了;他们只能愚蠢地暗地损害人民的事业,他们自以为很聪明,很得法,但是得到的结果只是显露出自己本来的丑相。
这个结尾先概括全文的内容,然后揭示它的本质。
2、结尾写明作者的感受和态度,或表示作者的希望和号召,使读者加深感染,明确方向,进而化为行动的力量如《和平宣言》:
给世界以和平!
文章在充分揭露了战争的罪恶,说明了保卫和平的意义之后,结尾发出这一声号召,便能震撼人心,有千钧力量。这两种结尾,前者多用于记叙文,后者多用于议论文。
3、结尾使读者的认识不停在文中所述说的事物之上,而上有进一步的提高。由点及面,由小见大,使文章起“解剖麻雀”的作用。如*的《介绍一个合作社》:
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吗?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
结尾介绍了应举社,说“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之后,就说了上面这几句话。由一个合作社的巨大变化推论全国,使人想得更广更远,十分兴奋。真是“发人深省”。
4、结尾饱含情感,甚至充满哲理,委婉含蓄,使人深深思索,余味无穷。如鲁迅的《故乡》: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有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这个结尾可以领会到作者在五四时期探求革命道路的积极态度,感受到他的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这也可用描写气氛来表现。如鲁迅的《药》: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
这种气氛使人毛骨竦然,但读起来不可穿凿附会。
5、一般叙事文事完文就完,不须举例,不过有的作品还要交代一下结局。如鲁迅的《孔乙己》: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样交代人物的下落,既表现了主题,又适合于我国广大群众阅读的习惯和趣味。有的作品叙完了故事结局之后,还要叙述这事所产生的影响或反应。
6、从表面上看,好象故事还没有叙完,不象前一种那样有明白的交代,其实是故事已经有了结局,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戛然而止。如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
你们是怎样搞的?你牙齿痛么?你的眼睛怎么肿啦……
上两种形式多用于小说。
在散文中,开头和结尾常常是互相呼应的,这样把首尾联成一气,给人印象更完整、更深刻。
再谈过渡。
段落之间的过渡,有时可以不用文字来表示,中隔一行,也就行了。有时只要用一词一语来表示,如“现在”、“至于”、“不过”、“总而言之”等,都可以有这种作用。有时在上段末尾或下段开头带上一笔,有时却写成两小段,前者承前,后者启后。但常见的也较难处理的是自成一段。这中段还有些较长的。现在就谈谈过渡的几种方式。
1、从总到分,从分到合。如*的《反对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
这是从总到分的过渡段。前面是对自由主义的总批判,后面是分段列举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接着写: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
这又是从分到合的过渡段,再后面是批判自由主义的危害性等等。这两个过渡段使全文的三大段落十分醒目。
2、由叙入议,由议入叙。前者如《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先简叙匿名信的来由和内容,然后就此事发挥议论,中间有一段提醒的话作过渡:
在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中,竟发生这样的事件,它的意义十分严重。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后者如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先说明志愿军的品质,再谈志愿军的故事,中间这样直截了当地过渡:
让我来说一段故事吧。
3、今昔相联。叙现在事,忽插叙或追叙过去事,需要有适当的过渡。如鲁迅的《祝福》,叙了祥林嫂已死之后,再回转来叙他的一生,中间用一般看来平淡其实饱含情感的话来过渡: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插叙了过去的事情之后,再回头写到现在,跟插叙以前事遥相连接,也需要有适当的过渡。如鲁迅的《故乡》,先写母亲提到闰土引起“我”一段回忆之后,很巧妙地结束回忆,照应前文,转入下文: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
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这个过渡,天衣无凤。原文颀长,不及备引。
4、从这一回事转到另一回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精神。
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很自然地从一个对敌作战的故事转入一个抢救朝鲜和平居民的故事。
有的过渡是由于环境的改移和由于情调的变换。如《孔乙己》由嘻笑转入悲凉的中间,这样过渡: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种方式有并列的、转折的,也有进一步的。
5、由景入情,由环境到主人公。前者如《故乡》描写了故乡眼前景物之后,因景生情,这样过渡: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个过渡显示出故乡的今昔有很大的变化,语句本身就含有极深的情感,引起以下一段抒情文字。后者如《祝福》中作者以憎恶的笔调描写鲁镇和鲁四老爷家那样反动和庸俗陈腐的环境之后,才写到主人公祥林嫂:
况且,一日穆斯林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这个过渡立刻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有些应用文,开头结尾有一定程式,但是它主要地还是要说明问题或者叙述事件,所以除这些程式外,它的正文部分的开头结尾也还是和一般文章基本相同的。
初学作文,开头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个是对题目作些不必要的说明解释;一个是起笔太远,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本题。这些毛病,使人读了开头就兴味索然,后面纵然写得好,人家早已没有耐心再读下去,岂不枉然?结尾也容易犯两个毛病:一个是草草收场,了无余味;一个是画蛇添足,意尽而言不知。这两者给人的最后印象都不好,哪怕前面都写得很好,也会为之减色。过渡易流于烦琐,甚至节外生枝,使文章枝蔓芜杂,重点不突出;或则忽略过渡,以至脉络断绝,结构松懈,内在联系不清楚,中心思想也不鲜明。
有些人以为开头、结尾和过渡都非文章的主要部分,不起决定作用,因而不甚注意;殊不知开头、结尾和过渡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有毛病,就会影响整体。
另一方面,无论哪一种文章形式虽有一定法则但都不是脱离具体内容的刻板的公式。开头、结尾和过渡也是随不同内容而千变万化的。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甚至只看标题也知道它怎样开头结尾的,大抵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之过。因此,写开头、结尾和过渡应该从整体出发,既要分析它的特点,又要研究它和整体的联系,看它对表现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应该以最突出的表现主题思想为目的,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并且使它和其它各部分统一于有机的整体之中。
(选自《语文学习》1960年1月,略有删节)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