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作文,真不行,希望老师多批评。”“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些在中学生中流传的口头禅,反映了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作文教学存有“畏难”思想。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甚至存有“老师不知怎样教,学生不知怎样学”的现象。面对如此尴尬的作文教学现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呢?笔者将自己切身体会的几点拙见诉诸如下,有望前辈及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转变思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书本知识
本人所说的转变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转变思想,二是教师转变思想。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传统教学中“老师出一个题目,然后要学生在规定时间交上来,再选择几篇稍优秀的在班上念一遍”的模式违背了现代教育规律。在作文课上,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性的表达为主动性的表达。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我口写我心”嘛,教师命令性的写作指令显然不符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生拿起笔来不知该写什么,脑海里一片空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很简单,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自然知识,也不会从书本上收集写作的一些相关素材。脑中无物,要他们完全凭想象习作,那当然“难于上青天”了。
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每次“写作”课前,多数会安排一次与当次习作有关联的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教师必须把其作为攻克“习作”难关的一件有效武器——打开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因此,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发言质量怎样,教师都要努力找其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适时口头鼓励,这就增强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愉悦感,从而达到消除内心“畏难”情绪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坚持,慢慢地,学生的胆量得到不断地锻炼,这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的形式,在增进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丰富了全班学生的写作素材,此法具有“一石二鸟”甚至有“一石多鸟”之妙。学生心中有了写作素材,在创作中才有可能才思涌现,如源头有活水捐捐流之不绝。此过程,亦就是将口语表达上升到书面表达的一个过程。
三、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应该经常进行一些写作技能方面的一些知识传授
我们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学习借鉴优秀篇目文章的结构及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文章学习中,对文章的结构以及表达技巧方面进行分析和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的能力,丰富文采。当然,“读死书不如无书”,书必须要读“活”,有些知识只能借鉴,不能全盘照抄,照搬。因此,除了书本学的东西而外,用理论课程的形式适当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也也有可取之处。比如:生活中应该怎样观察积累,写作前应如何审题立意,习作中怎样科学选材以及修改的重要性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很有必要。
总之,“教无定法,写好文章也没有具体的捷径可走”,但经过老师耐心的指导,再加上学生们辛勤地付出,师生共同努力,搞好我们的作文教学未必是不可能实现的“梦”!
此文章源自:淘教中国网http://www.taoedu.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