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键推广
淘教中国网
家教板块
北京市
全国免费咨询
400-0000-696

首页 > 淘教百科 > 数据报告 > 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时间:2014-10-16 08:49:40 [打印] 浏览2358次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是在师生相互活动中进行的。过去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要摆脱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把杜威的话倒过来,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提倡“生活教育”,更强调学生要以社会和生活为学习对象,并在生活中学习。陈鹤琴则提出“活教育”,批判旧教育为死教育,脱离儿童的实际主张儿童教育的发展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反对“书本中心”,主张儿童面对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取知识。他们都是主张儿童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

  我提倡的“活动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稍许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指儿童的学习对象、内容和方法,即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总之,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儿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是指儿童是依靠自己的活动成长的,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它的哲学基础就是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论》一文中说: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人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在主客体二者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的地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识过程。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要成为认识的主体,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真正认识。所以,学生是主体,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即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

  活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儿童发展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运用的器官越多,感知事物的能力越强。儿童呱呱坠地,不是通过书本和父母的说教学习的,而是用眼神与父母交流,用肢体向父母学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 (2岁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12岁以后)。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开始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使用命题逻辑、将形式与内容完全分离等。就是在这个阶段,儿童认识事物也还是要以实践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为基础,很难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尤其是儿童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和发展。所以,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动力。

  活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教育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通常主要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只有教师和内容,没有学生,形成不了教育过程只有学生和内容,学生学习内容,没有教师参与,那只能说是自学,不是教育过程。必须三者统一才能形成教育过程或教学过程。

  但是三者的关系如何定位?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流派。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权威,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力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其次,即使是知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再其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简单的容器。学生即使坐在教室里听课,如果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动脑筋思考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他就没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也就获取不到知识。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才能获得的。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活动教育的宗旨

  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谓参与,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维,融入教学过程。现在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都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过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提倡“讲讲、读读、议议”、“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但不要误解,学生活动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一位旁观者,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也不要误解,讲解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如果老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就是一堂好课。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为什么现在大家反对“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是因为大家怀疑,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能真正“静静地”听吗?能否跟随着老师的讲而积极思维?而且老师讲的都是结论性的意见,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缺乏学生思考的过程。为什么大家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机械地做题,学生似乎也是在活动,但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

  国外学校很少布置机械练习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查资料,完成一个需要通过思维活动的作业。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我在美国上中学》,书中介绍高一历史课的作业:这一学期讲1845年至1945年的世界史,布置的作业是历史文化组合,包含十个内容: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历史电影评论、一本书的书评、史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的封面设计有两个要求:一是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二是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这个作业两个月完成。那位学生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访问的历史人物是陈纳德,给宋庆龄写颂文和讣告。我觉得,这就是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生动案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自己梳理了1845年至1945世界历史事实,而且学会了查阅资料、评论作品、撰写文章,可以说学习了史学研究的方法。

  道德教育尤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体验人生。道德教育的知、信、情、意、行,关键是行。道德知识是需要的,但知道了还要形成信念。如果教师讲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不一致,就会破坏学生的信念,效果适得其反。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也就是要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行动中,也即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信念,情感和意志更是要在行动中养成。我们反对道德教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就是因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形成不了道德信念和实际行动。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监督下也能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是为了害怕惩罚,也不是为了获得奖赏,而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在活动中才能养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是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中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环境,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自己的责任,培养起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合作,养成各种社会品质。中国洛阳市实验小学开展“体验教育实验”,提出“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我觉得这项教育实验很有意义,要让孩子们体验,就要让孩子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北京十一学校近些年来开展课程走班制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组织各种社团,开办“银行”、广告公司、咖啡馆、书店、艺术团自己导演戏剧、组织运动会。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生机勃勃,学生在自我活动中不仅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幸福,而且得到各种能力和品格的锻炼。事实证明,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当然,学生的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有教师来引导、指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日本小学和初中设有“特别活动”课程。日本《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特别活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智、德、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发展个性特点并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各年级每学年35学时至70学时,内容包括班级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远足等。我参观过神户吉住小学,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到附近远足,春秋两次,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自己做饭三四年级到外地奈良远足,住两天,自己集合,没有家长送行五六年级叫做“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这两年,一本美国教育著作《第56号教室奇迹》在我国走红。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教师。小学所在小区的居民多出于非洲移民,九成学生家庭贫困,社区环境恶劣。但雷夫班里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验 (AST)前5%。他创造的阅读、数学、艺术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所以他被授予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我认为,他最重要的经验无非两条:一是信任学生,学生也信任他,认为在他身边有安全感二是组织学生活动,学生一进他的教室,他首先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每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总想把角色演好,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等。在他的教育下,第56号教室出去的学生都获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可见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要让孩子活动,要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习惯而转化为观念、信念。什么叫习惯?《教育大辞典》中,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若受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感”。习惯不容易改变,好的习惯不容易改变,坏的习惯也不容易改变。因此要从小在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例如,一旦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长大了他见到浪费现象就会感到不愉快。孩子长大一些,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如生活的安排、家庭的布置、家庭每月的收支等,让他们逐渐体悟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学习“当家”的本领。为什么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因为穷苦人家较早地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书本知识,不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动,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讲到的,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总之,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点击报名
注:转载请注明:文章摘自淘教中国网http://www.taoedu.cn。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 北京市2845个考场将迎8万中考考生
下一篇: 北京海军、国航招飞10月下旬初选

淘教百科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

网络警察 国家备案 北京工商 支付宝 36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88号

   

学业规划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