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起源
要回答什么是教育,首先要考察教育是怎样起源的。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一)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870—1944)。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饲养和爱护等本能活动都说成是教育活动,证明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持这种主张,他认为:“高等动物如狗和猿,它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模型。”在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用以劝诫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近几年来也有人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提出“前身说”,即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在古猿中已经有了教育活动。所有这些主张,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二)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他用心理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说,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 “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毫无疑问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教育也不单是模仿,因此单纯从模仿来说明人类的教育活动,仍然不能科学地说明教育的基本特点。
(三)劳动起源说
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无意识的模仿,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不能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相混淆。
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如语言与交往等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4.学校教育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产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能完全完成教育的任务,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这种教育已渐渐成为某些社会阶层所独占,而不是全社会成员所公享,社会已开始步入阶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
5.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而讨论教育的起源,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教育就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有五种不同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大约经历了一百万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在原始公社制度建立之后,人类才开始从事有组织的社会生活,这时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的水平也很低。青少年儿童在与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习生活规范,还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学习军事斗争经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在原始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着。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分成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其间还有自由民等。这时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奴隶不被当做人看待,更谈不上接受学校教育。在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已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级别和不同性质的名称礼、乐、射、御、书、数已成为当时学校的学习内容。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奴隶社会制度下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女培养成为身体健壮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甚至有时以屠杀奴隶作为演习。雅典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除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将来准备担任国家要职的人才。奴隶是同样无法进这些学校学习的。
(三)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曾是一个长期封建统治的国家。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转化为占有少量土地的农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但其中也分为不同的阶层,因而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封建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教育的内容是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只是在一些设备简陋的教区学校中,农民子弟才可以学到读、写和宗教的初步知识。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和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封建领主和善于作战的武士。
(四)资本主义教育
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介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启蒙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教育上,从制度、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通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学校的形式多样化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发展,贫富悬殊和种族歧视现象严重,文化教育上的不平等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五)社会主义教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打破了教育上的阶级限制,为实现教育平等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授现代化的先进科学知识,实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实现了教育的统一性学校完全脱离宗教的控制,实现了教育的非宗教性。社会主义教育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以上这种以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制度,并以五种社会制度来划分教育发展阶段的做法,其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但它注意到教育在不同社会阶段中的特殊性,而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则涉及较少。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因此,除了用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外,还可以用生产力标准划分社会发展阶段。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的古代社会和以使用现代机器为标志的大生产的现代社会。相对应的,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同属现代教育的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在教育制度、性质、目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着重要差异(关于现代教育,本章第二节将专门阐述)。
三、教育的功能
在前面阐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时,更多地是讲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也约略提到教育的某些社会功能。教育的功能究竟有哪些?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教育的功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概而言之,教育的功能不外社会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两大方面。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一个国家通过它制订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又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又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又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二)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人的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本书第三章将有详细阐明,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性,人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人又是社会的主人,社会是在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
综合以上对教育的起源、历程和功能的分析,可以对教育的概念做如下界定。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不仅有着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而且有很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因此,关于教育的概念,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个概念把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达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学习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