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键推广
淘教中国网
家教板块
北京市
全国免费咨询
400-0000-696

首页 > 淘教百科 > 学习方法 > 扎实的基础教育是智力的浪费吗?

扎实的基础教育是智力的浪费吗?

  时间:2014-03-19 09:49:58 [打印] 浏览1194次

  【摘要】某些对中外教育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的人士,在谈到中外基础教育的优劣时,总是以自豪的口气夸耀中国学生基础之雄厚扎实。

  中国基础教育是不是“很成功”,相信绝大多数国人还是清楚的(因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或教师毕竟只是极少数),谁要是罔顾事实乱说,被人唾骂是肯定免不了的。

  当然,要论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倒确实与“中国功夫”一样,堪称世界一流,甚至是一绝。不说别的,单说中国学生在世界学科“奥赛”中夺金摘牌的本领,就是别国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

  然而,基础扎实又特别能考试的中国学生,却未能把优势保持下去。相反,他们在高考、“奥赛”之后整体上呈未老先衰之态,在社会实践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与欧美等国的学生相比明显地处于劣势——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不是我们。基础扎实换来的却是发展后劲丧失——种下去的明明是“龙种”,为何最终却收获了“跳蚤”?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较费劲,就先说一件相关的事吧。

  据2006年8月22日的《南京晨报》报道,在今年高考期间,南京一所高校的两名外教(其中一名来自英国),通过一种特殊方式“参加”了今年的外语高考。结果是这两名外教的外语高考均分只有77分,其中一名外教只考了69分。我不是外语教师,不清楚今年的外语高考江苏卷的深浅度如何,我只知道我所供职的学校今年英语高考人均分为129分。这两名外教对自己“考试失利”的解释是,这份150分的英语试卷上只有“60分的内容属于英语”。我想这所谓“属于英语”的“60分的内容”,应该指的是对听说读写英语有用有益的东西,比如单词、短语以及范文等。那么,那些不“属于英语”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绝大多数教师(不管教不教英语)都是英语学习的“过来人”,对英语试卷中“非英语”的内容应该是有所感知有所了解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但要背单词、短语、课文,还要对英语语法有足够的了解甚至是研究。英语试卷中许多令外教头疼的语法题,不少中国学生都能轻而易举,条件反射般地把它做对。据说,西方国家在语言教学上,是历来主张“语法向习惯用法低头”的,研究语法是语言学家的事,就一般人的语言实践而言,繁琐不堪的英语语法其实是“非英语”的。

  在我们英语教学、英语考试中,“非英语”的内容并非只有细化得不能再细化、重视得不能再重视的语法,还有应试的“技术”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被当作“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的。把非基础、伪基础、甚至是过时没用的东西当“基础知识”来教学,这种情况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存在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理化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繁难是人所共知、举世公认的。比如,很多地方的小学数学教育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提得太高,加减乘除混算不谈,还要大括号套小括号。至于那广遭诟病、千夫所指的小学“奥数”,更是把数学教育推向了诡怪异化的境地。其实,在机器运算如此发达,如此普及——手机、“小灵通”、电子玩具都带运算功能的今天,再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培养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很不明智的。在这方面上海就做得很好,2006年上海高考时,允许考生带指定的计算器,其意义远在“人文”之外。

  说到语文学科的艰深怪异,就不能不说到语文高考。上个世纪末,曾有几位文学家以身试“卷”,结果“语文高考”都没有考及格,其中上海作家王安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竟得了个0分。刘国正先生在担任全国中语会会长时,也曾认真答过一份语文高考卷,结果只得了70分。有了这样的指挥棒,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有多难多繁多怪便可想而知了。

  中国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确实是举世无双的:外语,外教不是他们的对手母语,文学家、语文教育专家考不过他们数理化,学的、练的、考的都是“奥赛”或准“奥赛”级的。当然中国学生为此付代价也是举世罕见的,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是不足以形容他们的辛劳的——他们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学生。

  基础是很重要,但打基础毕竟只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建筑为例,打基础的目的是为了盖好、盖牢房子,如果有人为打基础而耗尽了财力,结果是只见基础厚,不见房子(且慢说大楼大厦)高——世上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傻子。令人不解的是,那些无视学生为了打下所谓的基础而耗费尽了智力、体力,却在那里一味地夸耀中国学生基础雄厚,甚至为这种教育叫好的人,是真傻还是装傻呢?

  就在结束本文时,笔者读到了马涵坤先生的短文《不能漏掉的“灵感”》(见2006年8月号《教育参考》)。马先生指出,被一些教材经常引用的爱迪生名言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是不完整的——它的后面漏掉了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原本是要强调灵感的重要性的,然而到了我们这里却变成强调“汗水”重要了。这篇短文使我有了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让我倍感担忧的是,还有多少这样被阉割的“名言”,仍在干扰并误导着我们的实践?

点击报名
注:转载请注明:文章摘自淘教中国网http://www.taoedu.cn。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 新时期的班主任管理如何做?
下一篇: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淘教百科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

网络警察 国家备案 北京工商 支付宝 36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88号

   

学业规划咨询